浸會大學推出「自在社交」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計畫,結合線上線下服務,採用虛擬實境(VR)技術,俾患者練習點樣社交同面對陌生人,以克服恐懼及焦慮。研究團隊現時正招募六百名社交焦慮患者免費參與,期望佢地嘅社交生活重回正軌。
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潘佳雁領導嘅研究團隊,喺去年開展「自在社交」計畫,經過一年多時間籌備,推出為期13周,結合線上及線下輔導嘅治療服務。其中為期九周嘅線上模式,患者每個星期通過網頁或手機應用程式參加一節單元,例如睇影片、做練習及自我評估,了解焦慮成因及學習放鬆。
線下服務包括三次面談及兩次電話跟進,其中兩次面談採用「虛擬實境暴露治療」,俾患者體驗五個日常社交情境,包括「參加求職面試」、「做口頭報告」、「上司評估工作表現」、「提出反對意見」及「在公眾地方喝飲品」。患者戴上VR裝置後,可模擬同真人影像互動,練習社交及應付緊張及焦慮。
社交焦慮嘅患者接觸陌生人或喺公眾地方時,會有不成比例嘅恐懼同焦慮,會湧現負面情緒及出現面紅、冒汗等生理反應。有機構統計,本港有約24萬名患者,但精神科醫生及臨牀心理學家僅約千人,未能夠應付龐大需求,加上患者抗拒治療,不足一成人會求助。
潘佳雁稱,今次計畫係專為港人而設,示範個案都係以廣東話及本地情境,而線上治療彈性大,可按患者個人步伐進行,VR暴露治療亦有相當高嘅成本效益,「先讓患者喺虛擬環境面對恐懼及焦慮,之後面對真實環境,就比較容易應對」。治療師同輔導員會從旁協助,團隊會喺療程完結三個月及半年後再評估患者狀況。
研究團隊招募六百名年齡介乎十八至七十歲嘅患者免費參加,參加者要進行面試,以確定有社交焦慮先會展開療程;團隊亦擬為約百名本地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提供培訓,整個「自在社交」計畫預計喺兩、三年內完成。計劃亦獲研究資助局研究影響基金及浸大資助逾六百萬元,並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、利民會及明愛全樂軒合作。
圖片來源︰Unsplash@Minh Pham
評論:
共0 條評論